呵呵,小时候天天干这个,农民伯伯天天追着我们打骂,有一次还将我们的地锅踢毁,有一块烧红的土渣贱到我的嘴里,烧坏了,没收了我的作案工具——铁锹。好久没烧过了,看到有烧地锅的帖子,就坐在办公室,回忆了下小时候的烧地锅情景。现将烧地锅操作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有些地方估计还是写的不太周到,忘地锅界的高手海涵。
准备工作:小铲一把,用于挖灶;找到适合磊地锅的土块,基子(土砖)最佳;找一整块基子,最后用于封门;找到烧火的柴火,麦秆为宜,三捆以上;找到当年的新洋芋(地里现挖的最好,不过有可能会得到和我一样的待遇),小而匀,不宜过大。
准备工作就绪,现在让咱们来操作:
第一:选择正确的地方,上下两台(塄干),土质要求干燥。
第二:在所选地方挖出一个理想的灶,要求是上部平整,灶坑
上小下大,有利于柴火的燃烧,起到更好的保温效果,可放入的洋芋也多些。灶门适中,由灶的大小来决定。

第三:挖好灶后,就是磊锅,将准备的基子一块块敲碎,从下到上一次变小的原则,下部土块不宜过大(7-10CM),上部土块不宜过小(5CM为宜)。磊的时候注意
土块之间缝隙不能过大,太大的用小土块填补,锅的主体一定要求稳,以免半途而废,封顶口是关键。


第四:烧火,这个过程就比较简单,只是用麦秆使劲的烧,烧到土块变
白最佳,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是变白,而不是烧红了,土块变红后并不是土块的最高温度,土块内部温度还是不够的,一定要烧白,烧黑更是徒劳。

第五:土块烧好后就是放洋芋了,先将灶内的
柴灰清理干净,有些人会问为什么?烧地锅是用灶内本身的温度和土块的温度把洋芋焖熟的,柴火的灰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取出柴灰后(
尿灭火苗),用准备的整块基子,将灶门封起来。开始放洋芋了:用根棍子,将锅的顶部慢慢捅开,捅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一股脑全部捅掉了,捅掉一层放一层洋芋,洋芋的数量不能过多,最上面一层是土块。
第六:最后就是封锅,将本来挖灶挖出来的土全部填埋在锅上(拱起来,像个馒头),当然不够了,在旁边
比较潮湿的地方再挖些土,不能太过潮湿,会起到降温作用,对洋芋熟的程度造成影响。有点潮气就可以了,起到保温和封气的效果。最后用小铲将土拍实。
第六:开锅,掩埋后就可以喝喝酒,谈天论地,等待美味出锅了。用手感受锅的温度,是锅内温度慢慢传至表面土层,逐渐变凉的过程,有个30-40分钟就可以出锅了。开锅要从封门处打开,逐一取出洋芋,边吃边取。你会看到表层焦黄,掰开后肉质鲜嫩的洋芋。简直是绝品,哈哈。

用这种办法还可以烧制很多美食,如叫花鸡等等
好怀恋小时候一起烧地锅,抓松鼠、野兔,掏鹞子窝的伙伴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