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風輕雲淡 于 2012-8-20 01:28 编辑
今天,我们生活在温馨的国度。然而,有很多我们曾经最钟爱的东西即将被社会淘汰。为此,我特发此贴与各位同道中人一起回忆我们这代人最初的记忆,那是侯我们没有韩版,没有城市公交,甚至有人天天在饿肚子,那时候我们没见过电玩,没有用过电话,网络更是离我们非常的遥远。请各位网友,共同顶起此贴,有文字的发文字,有图片的上图片。
小时候记得家里来亲戚了要招呼,拿什么招待亲朋呢?在我的记忆当中能吃上白面就不错了,哪家有清油那可是富汉啊。因此,在没要佳肴招待客人的情况下咱们漳县人拿出了家底,一撮茶叶,一盆篝火,一碟破布油饼,一个被火熏得黑亮的茶壶里灌满凉水,一个砂罐。其实那时候油饼很少上桌的,因为很多家庭根本就不具备吃清油的条件。
说说漳县的罐罐茶吧,冬天到了,火盆生起了篝火,放个三脚架,上面搭上茶壶,三脚架下面就是早餐的主角,爷爷的甜泥砂罐,很小的罐罐但是被火熏的很黑,不知道陪爷爷度过了多少个春秋。在浓烟滚滚中开早饭了,在三角架边上烤着的是冻的啃不动的二面馍馍,火周围是前日没有吃完的洋芋蛋蛋。火烧的不旺了,老爷子吹一口,满屋子的灰尘。小小的我们被烟熏的是泪流满面,还得趴在抗前等待烤焦的洋芋或者烤糊的馍馍。那时候还有人在药架下面喝茶,为啥在药架下面喝茶呢,因为那时候的当归如果烟火不熏的话就会起虫子,难卖了。一般大多人会用驴粪等一些家畜的粪便来熏制当归的现在的人一般用硫磺熏制。现在大多人都用电炉子(夏天)或者火炉(冬天)煮茶喝。
破布油饼是漳县很早以前就有的一种地方食品,主要用料是滚烫的开水、麦粉、清油。做法:先把面粉用开始烫了,然后揉出劲道,然后用擀面杖擀成直径为25厘米到30厘米厚度为0.2到0.3厘米的薄饼,接着就是下锅了,烧锅用的柴最好是小麦的秸秆,大火加至最热,把擀好的薄饼放进锅里,等一小会儿翻饼并给饼子被烤的这一面擦上清油(油要擦足不认渗不透),继续翻饼子接着还是给另一面擦油。万事后再翻一翻,出锅即可。 漳县破布油饼装盘也很讲究,为了防止热气潮湿了饼子,先在盘子上平行放两根筷子 隔离了饼子与盘底这样底层的油饼不会因热气太重而弄湿。
现在火盆很多用的很少,现在客人很多那油饼招待的很少,现在茶壶很多熏黑的很少,现在家家都吃白面,那时候不屑的我会拿着白面馒头去换别人的黑面洋芋包子,或者拿着白面馍馍哄高年级的哥哥帮我去打人。现在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破布油饼一年也吃不上几回了。只是罐罐茶一直被留了下来。
文字功底不够,组织性不到位,大家海涵,请大家跟帖,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