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漳县的地方论坛-漳县人自己的论坛-草根阶层的声音、草根阶层的生活

漳水情怀论坛_20万漳河儿女的共同网上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40|回复: 1

定西漳县晋家坪: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主题

57

帖子

16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2
发表于 2016-12-16 13: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在漳县新寺晋家坪眺望武山马力镇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专家们考察遗址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齐家先民的白灰地面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发现的夯土层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国内最大的元墓群遗址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贵清山岩溶地貌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遮阳山一带河谷面貌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遮阳山的天井峡谷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漳县盐川的盐史馆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寻找一条河流隐藏的远古秘密


秦人使用过的盐井



  央广网兰州11月2日消息 厚重的大地掩盖了所有的秘密,但却留下一个个神秘的线头,供后人们猜测破译。

  漳县是一个多种地貌交错的地域,既有黄土高原,也有西北罕见的岩溶地貌,还有西部土石山地貌和河谷地带。多种复杂的地貌,注定这里要成为一个值得人们深入探究的地方。

  而漳河则如同一条项链,将这些地貌串了起来。

  居高临下,我们看到了河流,河流却隐藏了它的秘密

  就地貌而言,漳县的确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地方。没到漳县之前,我翻阅资料时就发现了这一点。这里地处秦岭地槽的西端,同时又和黄土高原边缘的陇西台地迎面相逢,两大地质地貌在这块土地上交错穿插,形成了比较奇特的地貌景观。这种地貌有别于我们平常对陇中地貌的认识。

  这是7月中旬的一天,我们的任务是寻访漳县境内的齐家文化遗址,其中最远的一个点是距离县城45公里外的新寺镇晋家坪。

  先近后远,我们先去城边的学田坪遗址、岳家坪—徐家坪遗址。出县城,向略微偏东北的方向而行,就是通往盐井的大桥,过桥车拐入坡道,走不多远,我们就弃车步行,徒步上山。其实,这里也是眺望县城的好地方,紧挨着县城边的就是漳河了。沿着有些狭窄的乡村便道,大概走了三四分钟后,在半山腰一处断崖边停下脚步,看路边的文物保护石碑,这里就是学田坪遗址了。在这里,人们发现了一些彩陶残片,有些带着网格纹,有些则有纹饰,还有不少的素面红陶片……这些古代先民的遗物,说明这里有着较高的文物价值。

  时间有限,匆匆看过之后,我们顺着山间的乡村便道而上,走上十分钟左右,就是岳家坪—徐家坪遗址了。一路上,地形在逐渐升高。我们先到高处,可以眺望到山下的沟谷,然后再从一处豁口处,滑到三四米高的断崖下,这里是一大块坪地,看起来似乎是人们平田整地时候留下的遗迹。站在我们滑下来的地方,右面的深沟之中就是国内最大的元墓群——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地。换句话说,我们正好在它的斜上方。而在左侧则是两三米高的断崖,断崖前是一片平地。这里就是岳家坪—徐家坪遗址的核心地带了,这处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200米,以前人们在这里采集到了丰富的网络带纹、三角纹等陶片及其他遗物。

  和我们同行的专业人士,他们富有经验,走得飞快,眼光也非常精准。果然,跟在他们后面,我不费多大力气就有了新发现。一处是灰坑,所谓的灰坑其实就是古人的垃圾坑,这一灰坑似乎有些与众不同,有火烧过的痕迹,大概是个火塘的遗迹吧。再往前走,有人发现了一大片高低起伏连绵不绝的白色线条,在黄土层中蔓延。这根线条有两三个火柴棍那样厚,颜色并不是纯正的白色,而是淡淡地发出一点黄。在我们眼里,虽然是线,实际上却是一个面。这是齐家文化的典型标志白色灰层面,它们是齐家人用过的地面,类似于现代人所铺的地板砖或者木地板,这是判断齐家文化地层的重要标志。

  作为渭河的一级支流,漳河发源于甘肃省漳县木寨岭,自西南向东,流经漳县境内大草滩、殪虎桥、三岔、盐井、武阳五个乡镇,于孙家峡流入武山县境内,后汇入渭河。从这两个遗址和漳河的位置来看,先民们都是依托着这些古老的河流来生活,只不过后来河流下切的缘故,或者河水逐渐减小的原因,河道主流远离了这些聚落遗址。但它对这些聚落上生活着的先民们的滋养,却是功不可没。漳河这条河流的秘密也在逐渐向我们展现开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主题

57

帖子

16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6 13: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秦岭地槽,决定了这里山川的格局

  我们接下来要去的新寺晋家坪遗址,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

  晋家坪遗址的位置在漳县最东南,和武山的马力镇只有一河之隔。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朋友带领下,选择一条距离最近的路,向东南方向而行。

  一路上,我们的话题也就围绕着漳县展开。实际上,漳县最早虽然叫漳县,但字面的含义和今天的漳县是截然不同的。漳县的称呼,出现在汉代(公元76年)。而在这之前的战国时期,漳县属于秦陇西郡狄道县的管辖范围。到了东汉时期,这里是通往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的岔路口,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汉人认为这里可以当做是汉王朝的“西陲屏障”而取名障县,不仅汉人是这样认为,后来的宋人也是这样认为的,这一点在王韶收复河湟之战以前,表现得尤为强烈。障县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了唐代,武则天天授二年,才改为武阳县,而到了明洪武年间因“漳水潆洄润地、宝井便民裕国”而改名漳县,沿用到了现在。不过,历史并不是一条直线似的发展。从公元76年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初,漳县建置经历了“五废六立”的曲折历程。对于一个延续约两千年的县来说,其间名称、管辖范围的变化,远远超出我们所讨论的话题,因而只能大概说说。

  西秦岭在漳县地貌的变化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的支脉,自东向西横贯整个漳县,这也就导致漳县境内主要山脉的走向和西秦岭的走向必定要保持一致,否则便只能向它屈首臣服。这里我们所看到的山,大体上呈东西向或北西向的走向。它们大体构成了三条带状的山脉,将漳县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北面是陇西台地南部边缘的马面山、旗杆山、华林山;中部则为露骨山、碧峰山、朝团山山脉,南部是木寨岭、岭罗山、大黑山山脉,而中南部两条带状山脉,则属于西秦岭地槽。由此,也能看出漳县地貌的复杂性。

  在这三条山脉之间,就是漳河和龙川河两个河谷地带,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这里都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事实证明,在这些河谷的二级台地上有大量史前文化遗存。前面我们所去的两处遗址的分布上,就能看出来河流对远古人类居住地选择的影响。

  路在山岭之间盘旋,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路过了贵清山风景区的入口,尽管这里是一处非常奇特的地貌区,但我们却没有丝毫要进去一探究竟的意思。不过,贵清山的地貌不能不说。或许,很多朋友去过贵清山,为当地高耸的山崖、深幽的岩洞而感到惊奇。为何在黄土高原上,竟然有如此一座险峻的山岭呢?

  漳县的贵清山和遮阳山一带处于地质构造的复合部位。这里展现了西秦岭较长而复杂的地质地貌。在地球距今45亿年的历史中,地球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二叠纪(距今2.3亿年—2.8亿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地貌就出现在这里。贵清山和遮阳山地区展现了地球地貌的演变历史。专家认为,这里是我国地貌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典型地带,而在生态系统上说,则是东西、南北过渡的交错地带。因而这里曾发生过强烈的新构造运动,有古生代的碳酸盐岩;气候则是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非常适宜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的发生。

  说通俗点,在贵清山、遮阳山一带分布着大规模的岩溶地貌,其数量居全省之冠,是西北地区岩溶发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这里的岩溶地貌有岩溶夷平面、岩溶峡谷、岩溶石峰、裂隙、漏斗、天坑、竖井等等。

  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漳县地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故此虽和景区擦肩而过,但我们更加热情地期待着晋家坪遗址上能有令人惊奇的发现。

  齐家先民,用青铜器劳作,拿玉器祭祀,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过贵清山几十分钟后,顺畅的道路变得拥堵了起来。原来,我们来到了一个繁华热闹的集镇——新寺。这天正好逢集,十里八乡赶集的乡亲,使这个镇子如同过年一般热闹。新寺是一个古老而繁华的集镇,这里地处依山傍水的河谷地带,是通往天水、陇南、汉中、甘南、兰州和青海等地的交通要冲。自宋、元以来就驰名陇上,新寺市井繁荣,商号林立,商家云集,也是陇南的商业重镇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与岷县马坞镇、武山罗汉镇(今洛门镇)并称“陇南三镇”。

  刚入集市,大家还有点新奇,隔着车窗,看新鲜,不时拍下一些有趣的照片。路边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不少摊位出售的货物,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好久都没有看到了。看,那是马笼头,那是镰刀,那是铡刀,于是集镇上的乡土之气就扑面而来。

  车在人流中非常缓慢地挤开一道缝隙,慢慢地向前挪动着,行走异常艰难。路边摆摊的乡亲们也不时挑起支摊杆子,扯起绳子,帮我们通过。挪动了半个小时后,才算出了新寺镇。出镇,往前走不远,我们拐入一个狭窄村道,慢慢向前行驶,然后上坪,穿过一个村子,在一所学校旁边停了下来。下车步行,拐上一个弯,是一大片的农田,极广,有一望无际的感觉。“晋家坪遗址”的文物保护碑就隐藏在草丛中。

  这么一块面积广大的遗址,究竟有哪些秘密呢?

  于是,我们一行人三三两两,顺着田埂在遗址上漫步,很快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遗址,就显示出了人的渺小。人越走越分散,东一个西一个。我顺着田埂往前行走,农田或已经收割,或为苹果树。不时走下田埂,试图能有所发现,实际这是不可能的,除了一些非常残破的陶片以外,再无什么新发现了。十多分钟后,我们走出了苹果地,尽头却是一个异常开阔的河谷地带。这条河就是榜沙河了,河谷边有个颇为繁华的集镇,那是武山的马力镇。

  晋家坪遗址地处龙川河、榜沙河交汇处的三角洲二级台地坪上,东为王家楞社、南临榜沙河、西至晋坪社、北接乡村公路,东西长500米,南北宽约500米,面积250000平方米。在植被良好、流水充沛的古代,这里可谓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两面临水,既方便了取水,也给防守带来了便利。在另一方面,远古时期属于多雨期,河水经常泛滥,暴雨随时来袭,所以距离河边稍高的、视野开阔、背风向阳的二级台地,既可防范洪水,又便于取水和耕作,这是先民们的最佳选择,尤其这样一个面积广大的坪地,为众多人口的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苹果地的尽头,则是一处断崖,悬崖前也是一处面积较大的平地。找一个缓坡走下去,断崖边果然隐藏着秘密,不仅有灰坑,还有一处很厚的夯土建筑的遗存,或许这就是当年瞭望哨的所在地。漫步在坪地上,在漫过鞋口的荒草中,我们找到了一些灰陶罐的残片,看起来,都是汉代陶罐了。

  当地的朋友们说,晋家坪遗址的地表及断面暴露有彩陶片、素面红陶片、残石斧等遗物,从遗物特征分析,该遗址为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址的共存时期。实际上,这个遗址的下限一直延续到了汉代。

  齐家先民们处在铜石并用时期,冶铜业的迅速发展是齐家文化的主要特点,全省各地众多的齐家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铜器,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有铜匕首、铜削、铜手钏等等,铜镜和铜斧显示了齐家文化在冶铜业上的巨大成就,那些铜镜,虽然单范铸造,但纹饰精美,显示了齐家人高超的制作技艺。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最大一件铜器是长15厘米的铜斧。在四千多年前,齐家的先民们挥舞着铜器生产劳作,他们居住在方形或圆形的半地穴房屋中,日常主要器具是彩陶,而装饰品也离不开那些彩陶。齐家先民制作了大量的玉器,玉器的使用极为兴盛,不仅有装饰品,也出现了玉璧、玉琮等大量的礼器,表明他们处在文明社会的前夜。

  那么,生活在这些古遗址上的齐家先民是从哪里来的呢?

  3.8万年前,这条河流边,就有先民在生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两个距今3.8万年前的人头骨化石在天水武山神秘出土。专家们将这两个人头骨化石命名为“武山人”。这是在武山县城西北鸳鸯镇苟家山村附近农田内出土的人头骨化石,也是天水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就全省而言,旧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的头骨化石也是不多见的。也有人把它们称为“鸳鸯人”。不管怎样,这说明在3.8万年前,已经有先民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了。

  因此,人们认为,“武山人”就是渭河流域的先民,他们从3.8万年前开始,沿渭河流域向上下游及各个支流扩散,如同火种一般引燃了渭河两岸的先民们的星星之火。如今渭河两岸的众多遗址和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于是,一部分“鸳鸯人”逆漳河而上,逐渐向上游扩散。或许,他们先到漳县县城边的古盐川,在那里发现了食盐,并且在学田坪一带定居了下来。也有一部分人逆榜沙河而上,在龙川河与榜沙河交汇的晋家坪定居下来。对生活在晋家坪一带的齐家先民来说,那些人可能是他们的先民了。

  其实,沿着渭河向上游发展的不仅有“鸳鸯人”,而且有后来的秦人。秦人在东进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西进。秦穆公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显然,对当时地广人稀的西北部而言,秦人夺取了戎人的地盘后,无疑会增大边境防守力量,分散秦人东进的实力。尽管他们对那些戎人小国,实施了属国的管理方式,但实际上这些戎人小国一直在背后威胁着秦人的安全,不时受东方六国的挑唆,在背后给秦人一刀。直到秦人修筑了战国秦长城,驻扎一定兵力后,才彻底解除了戎人的威胁。其实,“秦霸西戎”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开疆拓土,另一个则是抢夺战略资源。长期以来,开疆拓土掩盖了秦人西进的本来目的。

  秦霸西戎的背后,秦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控制漳县盐川食盐资源。周代时,这里生产的食盐就被称为戎盐。秦人西进夺取这里后,在此设立盐井寨,获得此重要的战略物资产地后,秦人实力大为增强。据说,礼县盐官的盐产量,只有这里的五分之一。可见其价值。

  这似乎扯远了,但实际并没有,古人和今人的战略眼光是一致的。或许玉器和铜器,也是齐家人的战略物资,一如秦人对盐井的重视一样。

  我们站在悬崖边,眺望武山的马力镇,再看看后面规模庞大的古遗址,古今巨变令人叹息,只留下无数的未解之谜,期待后人破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漳水情怀 http://www.zsqhlt.com ( 管理员邮箱:zsqhlt@126.com )

GMT+8, 2025-4-2 11:30 , Processed in 0.08341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