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岭第一峰
——露骨山游记
青藏东缘,黄土之南,天水之西,岷山之北,有一奇峰,名曰露骨山。它背靠青藏高原,俯视秦陇山川,是秦岭第一高峰。峰顶六月飘雪,故又称雪山。早传秦国太子,因避政乱,隐居于此,百年而终。人敬其德,立殿于峰顶祭之,故称雪山太子。又闻其上有天池、牡丹峰、石林等奇观,顿生蹬临之意。
丁亥盛夏七月,友赵君约余同登。晨起,红霞如染,遥望露骨山,银光闪闪。古人言“露骨堆银” 即言此景。我等沿漳河向西,一路麦浪滚滚,绿树成阴。出甘川公路与景殪公路交会处的三岔镇,地势崭见险峻,路即如蛇盘,依山旁水穿峡而行。峡中溪流潺潺,两岸高山对峙。路旁凤凰山上宋代题刻“高山流水”四个大字遒劲有力。宋太尉张 喆 将军大破外敌的石门关紧卡路口。国民党甘肃军阀鲁大昌后方司令漆三的故乡东桥横跨两河。 至纳仁沟村,早有众乡亲迎于村口。握手问候之间,赵君一一介 绍 。高而清矍、负包执杖、急而欲蹬者,张老也。矮而实、双目炯炯有神,热情邀去其家者,金钟奇石协会主席、张老之弟也。戴礼帽、墨镜,穿白马夹、手提像机者,漆老先生也。翁乃饱学之士,原核工业部总医院名医。众皆至主席家,早有热菜、油饼上桌。主席出其珍藏之露骨玉五枚,赠我等。环视四周,干净整洁。北墙角有一木架,上列奇石,皆露骨所产。细观之,有木化石、海底生物化石、宝玉等。千奇百丽,各尽其妙。人称此村为西部化石村,名不虚传。民居多为土木结构平房,既可防雨,又可晒粮。门前一条小溪由北向南哗哗流去。沿溪一条小路向北直通露骨山脚。山脚有一滩曰达摩滩,崖上有一洞曰达摩洞。传达摩祖师自西天去东国少林寺,途经于此,乃凿洞而居,云游修行,得道后归。众即于滩头开美酒而饮,曰壮行酒;展彩旗同签其名,曰同心旗,后执旗奋力而登。
抬头仰望,自山脚至山顶依次是农田、林草、石壁、白云。此只是露骨山下的台地而已,主峰位于台地顶部。始发,足已觉重,似有气难继之感。行不及里许,便落伍。见者皆言缓行,吾无言以对,只喘气。欲退,见漆老等登兴颇浓,乃努力移步向上。行二十步,便歇。如此百十回,至一山顶,以为已至顶矣。仰头望,见又一高峰立于天边。生畏,漆老言:“山路不可怕,贵在不舍”。乃奋力携漆老再攀。兴奎友汗如雨落,夹背皆湿,言无力。一女令子牵马负之。熟知子不识马途,牵马入石栈,马欲不前,强牵其过。马失前蹄,众皆惊。然马一顿,前膝跪地,向前飞跃而起,一跃米余,载李公于平地。众赞此马真神驹也。马永往直前、虽失蹄而不退,此何等坚韧之毅力也。吾思前欲退,愧不如马矣。继而埋头沿一陡峭槽地再蹬。
约时许,忽觉一股凉风灌顶而下。紧爬几步,至一草原。仰望蓝天白云,俯视红花碧草,顿觉神清气爽。漆老挥臂划了个大圈,笑言道:“我等已至露骨山台地,其东西长约20里,南北宽约三里,域内水草丰美,牛羊成群。鹿鸣马嘶,牧歌阵阵”。抬头西望数座山峰如银堆玉砌,光芒万丈。与天光云影共增辉,和绿绿草地相映照。众皆叹,此莫非露骨雪山主峰也。漆老手扶镜微微颔首道:“露骨主峰有三,三峰遥遥相望,称露骨三巨峰。一是柔车梁,是露骨最高峰,其阳坡草色青青,阴坡雪石相见,南北阴阳分明。其二是四棱子山,海拔低于柔车梁六米,顶部尖削,呈巨大的倒陀螺形。雪线以下绿草如茵,以上或白岩裸露,或积雪皑皑,呈银白色,在阳光照耀下,如一朵浮在云中的白雪莲,云遮雾盖,若 隠 若现。其三是牡丹峰。因峰顶由花瓣样巨石组成,形似含苞欲放,故称牡丹峰。雪山太子殿即建于此。柔车梁正东南北各有一峰,与柔车梁断壁遥遥相对,乃露骨三小峰。露骨山有三池,即后池、前池、木湾池。前池,乌湾池皆在脚下草地上,为牛羊栖息地。后池位于三小峰之间,若三耳之巨鼎。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20米。因其海跋最高而称为天池。”
约半时多,我等即至露骨山最高峰柔车梁下天池口。池水墨绿,波光粼粼。池边小三峰呈红白相间的粉色三角形断岩,像三把带血的宝剑直插云霄,与天光云影倒映池中。三峰之间由三道青草覆盖的土梁连接围成天池。站立天池边,遥望四周,群山起伏,云天相接,天池就像露骨群峰托起的一幅巨镜,与蓝天相映照。惊叹之余,携漆老环天池而行。西北池垒上有石如一巨狮,股蹲地,前肢直立,抬头挺胸,巡视远方,友称之为“雄狮守天池”。
站立雄狮旁,北望池垒外侧,数百座白色山峰林立,称为石林。其高低大小不一,高大者上百米、围二十多米;低小者不足十米、围两米余。状如直立宝剑、如笔、如巨笋。色银白,上无树无草。众叹为观止,不明成因。东面两小峰间有一清泉。跪泉前,掬水欲饮,一股寒凉之气直逼心扉,恐伤体,遂罢。泉水如一缕丝线弯弯曲曲、跌跌撞撞钻入碧绿的杜鹃,穿越丛林高山,入漳河后东流汇渭河,成为渭河海拔最高、最长的源头。
露骨山为秦岭第一高峰,天池为渭河第一源头,秦岭与渭河相依相靠,蕴育了秦、汉、唐三朝古都,奠定了黄河文化底蕴。
是时日已斜,我与张老、漆老、兴魁君、赵君等留住山中,余皆归。遂携二老顺溪而下至一宽阔山湾地。湾内散落着几处牧民的毡房,房顶飘着一缕一缕的白烟。入庵房,围火炉,出酒食共进。笑饮之间,出庵西望,不觉已是红日西倾,万道金光在云缝中直射下来,光彩夺目。慢慢地夕阳西下,像一轮巨大的金盘,落在露骨山上,继而渐渐没入山后。只有金光从山后照射出来,烘托出露骨山苍莽的轮廓。露骨山显得更加巍峨,似有遮天蔽日之感。山后的金光越来越暗,露骨山越来越青苍,越来越茫然,越来越模糊。忽觉身后一亮,急转身,一轮明月已离山头,正冉冉升起。天上的星星也一个个露出笑脸,窥视着远道而来的客人。明月慢慢来到中天,赶热闹的星星越来越多。月亮和星星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亮,把碧蓝的天也拉近了。几丝白云却躲得越来越远,慢慢地消失在天与山相连的地方。牛羊的嘶鸣越来越稀,友人的交谈也慢慢低了下来。四周变得干干净净,像空蒙透亮的水晶,又似充满幻想的童话,我忘记了昨天的一切。。。。。。晨起五点,漆老等在山下休息,赵君等东上桌子坪观日出,我与兴魁友、向导名攀岩者西登四棱子山和骨朵峰。路遇露骨宝玉、海底生物化石等,各捡一,边品味边行。多年未见的老鹰有的在飞翔,有的蹲在巨石上回首望着客人,似有所欲。
约莫11时,我等翻过一山,接近四棱子山与骨朵峰。两峰东西对峙,中有一较平 缓 山梁相接。遥望牡丹峰银白色巨石花瓣一齐向上,围成牡丹峰顶,像一朵开在云中的白牡丹,白的耀眼。靠近牡丹峰处有一巨石酷似一白兔,向着牡丹峰蹦跳。我等称之为“玉兔奔广寒”。牡丹峰东、南面为万仞石壁,无路可走。遂来到峰后踏着荆棘根部一蹲一蹲的土台,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至山腰,有一泉特奇。此泉不在地上,在离地一米的一个山洞口。洞径近一米,平入山中,口粗尾细,不知多深,泉水从中流出。众皆叹奇。一奇此泉不在山湾沙土中,而在石峰半壁;二奇此泉海拔高,离峰顶只有三十多米。三奇此泉洞的上方生出两圆孔,且中间连在一起,恰似牛鼻,名曰牛鼻泉。攀岩出水壶盛水随带身上。土台越来越陡,呈阶状。遂手扶前台,足登后台,如猿状爬行约数十米,乃至顶。峰顶由高低相差不到一米的两个平台组成,两台均不到十平米,行于其上,不敢侧身下望,似有被风吹落之感。于是在峰顶小心翼翼地走了一圈后,赶紧蹲在地上。最高处的平台上有一堆石块,上插几杆彩旗,为登山者所留。雪山太子庙即在此,已毁,只有一小石房作祭祀用。攀岩找了几节小木棒,生起火,用啤酒瓶烧起水来。约一刻水开,遂出所带油饼、糖茶作午餐而用。环望四周,青山盈盈,浮云飘飘。南面的岷山群峰与云雾相缠绕隐隐约约,很难分辨,只有几座主峰如一把把银色宝剑直指云天。东、西、北三面苍山如海,古镇如舟,在目不能及的地方云天相接。位于山北脚下分水岭的甘川公路如一条白色的丝带弯弯曲曲的飘在绿色的丛林和草地上。忽然想起兰州五泉山上“四面青山如坐浮,一川风物收眼底”的对联用在这里更为贴切。几只老鹰展着一米多长的翅膀,绕着峰顶飞来飞去。我感到一种害怕,怕它俯冲下来,一翅将我 搧 向万丈深渊。然攀岩告诉我老鹰是高山的灵物,对人很友好。
远处漳河谷地的上空慢慢的出现了厚厚的云雾,笼住了城镇,并沿漳河河谷,慢慢向西推进。云雾越来越大,变成了一条向西奔腾翻滚的云雾河,且奔进的速度越来越快。河谷两边的山变成了云雾河的岸,随着云雾河的奔进急速向东退去。真可谓“西来滔滔云共雾,东去悠悠两青山’’,显得十分壮观。不一时,云雾已飞过古镇三岔,分作两路,一路顺遮阳山峡谷向南而进,一路顺分水岭峡谷向西北而进。整个河谷被罩的严严实实,只见云山,不见村镇。慢慢地云雾翻过分水岭,扑向黄香沟牧场,围向露骨山四周。我们所在的牡丹峰及周围的山都浮在了云海中,我们也成了仙山云海中的神者。大雨要来了。。。。。。 众友言归,独我尚有恋景不归,与太子相伴之感。众大笑,我亦失然。遂下山,向北顺分水岭南峡慢游而出。一路清流激湍,鸟语花香。虽遇大雨,众兴致不减。互谈游感,高歌前行,出双石门乘车而归。大文豪王安石有言:“而天下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露骨山正如此。
转载 |
|